第176章(1 / 1)
&esp;&esp;眼前差役家丁一个个的被打倒,县令慌了,他叫人关上大门,跌跌撞撞的跑回房间。
&esp;&esp;面对关上的大门,愤怒的百姓还想撞门,有人嚷嚷道:“我看见了粮店里有好多粮食。”
&esp;&esp;人群换了方向,王永看见出声的那人悄悄离开人群,他发现从消息的传播到事态发展成如此都有人在背后推动。
&esp;&esp;可那又能怎样,最终决定现状的是官府的不作为。
&esp;&esp;接下来的发展就理所当然的,粮店被抢,白花花的粮食更加激起的众人的愤怒。
&esp;&esp;一个妇女摸着粮食痛苦流涕,“如果又这些粮食,我儿也不会饿死。”
&esp;&esp;她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
&esp;&esp;镇上所有的大户人家都被抢了,尤其是那两家粮店老板的府邸,不知是谁放了一把火,天干物燥,火焰蔓延得很快。
&esp;&esp;逃出来的朱老板,杨老板等等发灾难财的商人,小吏被人压到秋后行刑的菜市场,自告奋勇的屠夫手起刀落,血流了一地,大家却是拍手称快。
&esp;&esp;有了粮食,一部分人失了反抗的心思反而开始担心会不会被官府捉拿,而另一部分人则占据了富户的屋子试图占山为王。
&esp;&esp;王永随着大流回家,他手中也提着一小袋粮食。
&esp;&esp;县令瑟瑟发抖的躲在家中写信求救,书房的门被人敲响,县令吓了一跳。
&esp;&esp;“是,是谁?”
&esp;&esp;“老爷,妾身熬了一碗汤给您。”娇娇弱弱的声音响起。
&esp;&esp;是他新收的小妾,县令放松了心思,他放好笔架,等信纸晾干,待救兵来了他定要将这些暴民都头统统砍掉。
&esp;&esp;“进来。”
&esp;&esp;娇媚的小妾端着热汤走出妖娆的步伐一下就酥了县令的心,使他精虫上脑。
&esp;&esp;可惜美人却是个带毒的美人。
&esp;&esp;县令和了几口汤正与美人调情,却忽然觉得眼皮沉重,几乎要睁不开眼,他瞥见美人的眼神心中一激灵,“你给我下药。”
&esp;&esp;县令重重的倒在地上,余水一脚踩在他的命根子处,巨大的痛楚让还昏迷中的县令差点醒来,双手捂住下部,冷汗频出。
&esp;&esp;余水冷笑一声,她打开沉重的大门,周围歪七扭八的躺着家丁护卫。
&esp;&esp;“他们都被我药倒了,你们要干什么进去吧。”
&esp;&esp;围在府前的百姓一窝蜂的冲进去,将那些人绑在一块,尤其是县令和他那欺男霸女的儿子。·
&esp;&esp;两人被跪绑在菜市场前,真是口水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他们是被百姓用石头活生生砸死的。
&esp;&esp;等到他们彻底没来声息,余水将一把火丢在两人的尸体上,这是要将他们挫骨扬灰。
&esp;&esp;作者有话要说:
&esp;&esp;中秋快乐。
&esp;&esp;第116章 逃荒之路
&esp;&esp;那天之后平安镇就成了三不管的地盘,炸弹埋下,平安镇里恢复理智的百姓人人自危。
&esp;&esp;天依旧是炎热不堪,本该丰收的季节漫山遍野成了枯黄色,田间,山林光秃秃一片。
&esp;&esp;粮食有多少,平安镇的人又有多少?
&esp;&esp;更何况那帮占据了平安镇的人在大吃大喝消耗掉粮食后把目标转向了镇里的百姓和周围的村子。
&esp;&esp;他们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下场开始自暴自弃,无恶不作。
&esp;&esp;屠龙者终成恶龙!
&esp;&esp;垂垂老矣的里正再一次将众人召集起来,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逃荒。
&esp;&esp;“北上还是南下?”
&esp;&esp;不待众人议论就有人提出新的问题。
&esp;&esp;平安镇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地理位置,它在安平郡的最底部和东洲郡相邻。
&esp;&esp;王永更倾向于南下,郡守大人既然下令各处县城开仓放粮那就说明整个安平郡的情况都不好。
&esp;&esp;他主动提出来得到了一些人的附和,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是希望北上,南边气候湿热多虫林瘴气,他们去了会很不适应,反倒是北边,繁华荣盛不愁找不到活干。
&esp;&esp;但更多人却是并不想离开王家村,不想离开他们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
&esp;&esp;里正杵了杵拐杖,让场面安静下来:“镇上的那帮人你们也瞧见了,这是诛九族的大罪,如果还留在此处我们就会被归为同党,圣上能放过我们吗?”
&esp;&esp;里正的一番话让抵触的老人沉默了,即使他们不在意生死,可他们还有孩子,还有孙子,总不能不在意他们的性命。
&esp;&esp;话题又归向了北上还是南下。
&esp;&esp;王永依旧坚持南下,他并不看好大周这个才袭承了两代皇帝的朝代,北方的蛮人一旦入关,杀人取乐,关门屠城之事样样不会少。
&esp;&esp;最后吵了半天也没出结果,反倒让众人口干舌燥。
&esp;&esp;王永将装水的葫芦递给王忠,他可是原主三兄弟中嘴皮子最厉害的人。
&esp;&esp;他们也支持南下,不过不是王永想的那些理由,而是李桂花有个亲戚在南方做生意,去了南方也能有人照应。
&esp;&esp;最后里正一锤定音,既然争执不休那就分成两路,愿意北上的北上,愿意南下的南下,今天大家都回去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就出发。
&esp;&esp;王永将消息告诉李桂花,她比王永想象的更为豁达,留恋却不固执,当即开始收拾行李。
&esp;&esp;王家人做了那么久的馍馍,饼子终于派上用场。
&esp;&esp;第二天一早
&esp;&esp;上百人在村口聚集,个个手上都拿着不少东西,这样的动静吸引了不少人注意,很多人选择加入他们。
&esp;&esp;愿意北上的人更多,里正也在其中。